近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于成《从通用计算到偶然计算:理解算法的历史性与生成性》一文在《学习与实践》上发表。
文章提醒读者在赞美或批判算法时,首先需要知晓究竟在谈论何种意义上的算法。算法最初作为符号代数把人从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或提高人的计算效率,同时它直接参与到生成新经验的过程中。计算机学科开始确立之后,算法被界定为在有限时间内通过精确的序列指令产生正确的结果。算法从一开始就与人类语言、社会意义和权力问题交织在一起。为弥补后期算法封闭和脱离生活世界的不足,算法被理解为可以适应、变异和演化的有机形态。自动发现模式的能力是机器学习算法具有生成性的重要标志,这种生成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量外部环境数据。当人们不加反思地依据算法结果作决策时,概率就被误认为或故意认作必然性和因果性,从而导致不公。主导算法社会的并非能够自我实现的偶然计算,而是交互范式下的人化逻辑。因此不能仅从日常语言层面理解所谓算法的生成性和创造性,还要关注计算本身的偶然性,而非以人类固化的经验衡量算法的“经验”。
于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台湾世新大学传播学博士,复旦大学传播学学士、中文出版专业硕士。主要从事媒介哲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德国媒介哲学研究”,出版专著《媒介观念史论》(社科文献出版社,2022)。
近年来,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积极致力于提升自身,通过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设立科研团队,组织学术沙龙等活动,努力构建丰富的学术环境,以提高科研水平。这些不懈的努力已经取得显著突破,反映在项目申请和论文发表等领域的杰出成就。学院以此为契机,不断迈向更高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