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抗疫纪实(一)

  •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4-27
  • 点击量:

自学校应对疫情实行封闭式管理以来,我院全体师生共克时艰、抗击疫情,高效开展了各项特色学生工作——以创新创作展示抗疫力量,以专业特长呈现抗疫声音,以文体活动增添校园活力,以志愿服务体现责任担当,以浓浓师情传递抗疫温暖,共同擎画出具有文传特色的抗疫篇章。

 

青年先锋践行责任担当

疫情期间,我院加强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引导。3月20日,我院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了2022年春季学期入党积极分子党课培训,主讲人分别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张辉、党委副书记戚昕以及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李晨曦。领导和老师们鼓励各位入党积极分子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抗疫表率,为学校、学院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党委副书记戚昕面向全体学生党员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教育党员牢记初心、践行理想,在疫情来临时体现出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党课培训ppt)

面对疫情,学院成立“文传学院党团青年抗疫先锋队”。党员和预备党员身先士卒,践行了“我是党员我先上”的誓言。他们不仅仅参加学院的抗疫活动,学校的志愿者活动也有他们奉献的身影。

 

(疫情中的志愿者) 

2018级很多同学没能及时返校。面临着毕业论文和疫情的双重压力,同学们依然积极面对。在毕业论文上,他们互帮互助,不在学业上松懈;在生活中,他们为抗疫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在大学四年一直投身志愿者活动的中文专业的张礼华同学,疫情期间承担了自己所在村庄的外来人口统计工作。江西气候潮湿,时常下雨,而他一连几天都坚守岗位。中文专业的于炜力也加入了所在地区的志愿者团队,承担了入户做核酸的工作。

 

 

(于炜力的志愿者照片)

      2018级中文一班的学习委员张婕也在实习单位承担了不少关于疫情防控的工作。除此之外,她还负责解答同学们有关论文的问题。对她而言这些工作并不耽误时间,反而能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同学们保持良好关系。在疫情期间,每次工作结束后张婕都会和同学们聊一聊彼此的近况,张婕尤其关注同学们的身体健康,她还会细心地记住同学们的一些“老毛病”,时常提醒他们注意。张婕的认真和付出是疫情下学生干部工作的缩影。

为了保证防疫措施落实到位,20级同学在辅导员老师张成的带领下组成了外卖督导小组,由早到晚坚守岗位,尽职尽责。

 

(张成老师与同学在滢园宿舍值守)

    为筑牢疫情防线,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院大一全体学生积极响应抗疫要求,共同签署《疫情防控个人承诺书》,并纷纷表示在疫情面前将全面筑牢群防意识。与此同时,2021级学子响应学校号召,主动申请成为金家岭校区抗疫防控站岗志愿者,投身新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自3月18日以来,我院志愿者的队伍不断扩大,由原来的三十多名同学扩大到如今的八十多名同学,组成了文传防疫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疫情防控承诺书和抗疫志愿者)

 

专业特长记录抗疫故事

在团委书记马丰刚老师的组织下,学院中文、新闻、编导等相关专业的党团青年签署请愿书,加入“文传学院党团青年抗疫先锋队”,用镜头记录防疫工作,以笔墨传递抗疫的决心与态度。在他们的镜头中,学院领导慰问宿舍、发放餐具、与学生同吃同住;各班班委尽职尽责,一日三检、就寝检查与核酸抽检按时完成上报;各班同学严格遵守防疫要求,认真做好防疫举措。先锋队成员们拍摄制作的《冲锋在前,盼“青”来|文传学院党团青年“抗疫”先锋队在行动》发布在人民视频客户端。

 

 

(马丰刚老师组织志愿者开展视频拍摄等志愿活动)

 

(志愿者用镜头记录抗疫故事) 

文传学院2019级各专业同学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用镜头和画笔记录抗疫故事。新闻、编导专业的同学在疫情中参与学校、学院的抗疫拍摄、剪辑活动,他们早出晚归,与医护人员、志愿者一同坚守在防疫一线。他们制作的视频发布在人民网和青岛大学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让学生家长、亲属等得以了解到青岛大学的防疫情况,从而放心、安心。

疫情防控期间,我院2021级动画专业的同学们用手中的画笔凝聚抗疫力量,与19级同学合作,挥毫泼墨出“青大专属防疫表情包”和“青大防疫志愿者表情包”,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地宣传了科学防疫小知识,讴歌了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等“逆行者”。同学们用表情包传递战“疫”好声音,传达出同学们抗击疫情的决心。

 

   

(抗疫表情包)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防疫志愿者们奔走的红色身影,留下了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定格了一帧帧动人难忘的画面。为记录下这些故事和画面,我院21级编导专业学生拍摄制作“志愿者日记”短视频,展示出青大志愿者的青春风采,也让同学们纷纷为“疫”往无前的志愿者“点赞”。同时,我院组织开展“我眼中的疫情”绘画主题征集活动。动画专业的同学踊跃投稿,创作出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以青春之名,谱写出最美丽的抗疫画卷。

         

 (同学们创作的抗疫漫画)

 

多彩活动体现青春活力

为了缓解同学们的焦虑情绪,提高身体素质,我院于4月9日在中心校区西院篮球场举行了篮球友谊赛,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参与,不同年级的同学们在比赛中收获友谊;我院还于4月10日在滢园操场举行了趣味运动会,运动会包括“两人三足”和跳大绳两个项目,给同学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加了班级凝聚力。运动会后,部分20级班团还组织了操场野餐活动,为封校生活增添乐趣。

 

(篮球友谊赛)

 

(趣味运动会)

春回日暖,万物萌生,我院21级师生携手书写春日文体活动的美好三篇章。第一篇章为欢歌笑语的春日歌会。3月31日下午,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在金家岭校区东院操场展开。第二篇章为春日趣行趣味运动会。4月3日下午,同学们秉持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纷纷踊跃参与,体现出疫情下文传学子们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第三篇章为春日拔河比赛。4月7日下午,同学们在金家岭校区东院操场上斗志满满,竭尽全力,赛出风格。春日文体活动三篇章鼓舞了同学们的抗“疫”斗志和抗“疫”信心,营造了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为这个美好春日注入了蓬勃活力。

     

 (校园歌会、趣味运动会和拔河比赛)

 

师生互助温暖抗疫之春

自学校封闭式管理至今,面对超出平时工作量的工作,学院领导和老师坚守在第一线。疫情期间我院有13位教职员工参与校内封闭值班,有的老师校内值班时间长达20余天。

 

(老师在办公室的临时床铺)

封校期间,党委书记张辉靠前指挥,带领师生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协调实现学院各项工作有序运行。院长刘东方通过线上办公的方式参与学院各项工作,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第一时间进驻学校开展工作。住在办公室的党委副书记戚昕与她对门的研究生处成了“中国好邻居”,研究生帮戚昕修理电脑、搬重物,听到学生说“馋肉了”,戚昕在仅有的一天回家时间给学生炖了满满一锅排骨,带给学生“打馋虫”。党委副书记罗清辉创作抗疫诗歌《一生总有些时候》为全院、全校师生加油打气。院长助理高存玲坚守岗位,一边做好线上教学,一边做好后勤保障。全院教职工严格遵守防疫规定,积极配合防疫要求。

 

(老师们举起右臂表达抗疫必胜的信心)

学院学工团队克服困难、积极履职,展现出勇于担当的使命意识和冲锋在前的战斗精神。研究生辅导员李晨曦放下尚在哺乳期的双胞胎女儿,住校坚守岗位。辅导员曹珺远程有序指导毕业班的毕业工作,让未能返校的大四同学即使在家也能顺利完成各项毕业事宜。辅导员马丰刚多次指导年级新闻、编导专业同学拍摄抗疫视频,用镜头传递抗疫信心,并多次召开学生线上会议传达防疫要求、安抚学生焦虑心理。在外挂职的辅导员宋静宜临时返校补岗,参加到疫情防控和学生管理的工作当中。辅导员张成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承担了部分学工办工作。疫情期间,关心同学们的身心状况、帮助运送生活必需品,甚至带病坚持工作一周。刚刚参加工作半年的孙晓萱,独自在金家岭校区承担起2021级三百名学生的管理职责,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除此之外,在人手紧缺的关头,保研辅导员刘雅倩提前上岗、退役研学辅导员姜蓉艳返岗补位,保障学生工作的有序开展。点滴行动都体现了辅导员老师对同学们的爱与责任。

根据学校的防疫政策,学生请病假外出需要老师点对点接送。动画班班主任李佳莹老师进行校外陪同就诊3次,用高度的责任和担当诠释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20级一位同学突发疾病,因班主任在校内值班无法陪同出校,任课教师陈同云老师便陪同她去校外诊疗。钱伟老师、贤瑞霞老师也都开着私家车接送学生看病、打疫苗。老师们的付出带给学生满满的关爱和暖意。

疫情虽然打乱了师生们的生活节奏,但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师生感情加深了,教职工凝聚力增强了。疫情期间的线上课程学习提升了同学们“珍惜当下、感恩拥有”的思想觉悟,使他们意识到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牢牢把握学习机会,不负流年,不畏将来。在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团结一致、攻坚克难是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的关键,这也更加坚定了同学们“和谐”“团结”“友善”的价值观追求。编导和新闻专业同学奔赴防疫前线拍摄抗疫短片,动画专业同学用画笔记录抗疫故事、用创意表情包诠释抗疫志愿决心……他们朝着“敬业”追求努力奉献着青春。抗疫期间文传学院师生们的真诚付出,展示出青年一辈敢为人先的成长心态,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要用青春力量报效祖国,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奉献青春风采。为抗疫做出贡献的每个人,从学院领导老师到每一位积极配合防疫的同学,大家的努力,都应当被看见、被铭记。


作者:吴佳倩、刘晓、杨佳凝、王明月、李文涵、李嘉雯

文字统筹:王晓庆

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地址:青岛市宁夏路308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951066   邮箱:qdwcxydzb@126.com

  COPYRIGHT QINGDAO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