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青春出发的地方
周勇
时间过得真快。记得第一次听到青大合校的消息,还是1993年,当时和舍友走在去食堂的路上,校园广播里传来四校合并的新闻。一晃,已经近20年了。
想起青大,就会有无数的碎片在脑海中浮现。
有的是图像。入校第一个中秋夜,史玉峤老师组织同学们在海边看明月;唐代文学课上,那位外聘教授在课堂上读《将进酒》时,泗涕横流;播放电影《飘》的时候,电教室那道难以挤进去的窄窄的门;暑假归来,张富勇带的老家的白酒和我胡乱炒的小菜;送别师兄学弟,一直喝到灯光在眼睛里变得模糊不清,在那间由简易房改成的小饭店。
有的是声响。似乎专为我们1990级定制的歌曲《恋曲1990》,舍友张伟和郑健最喜欢哼唱的《耶利亚女郎》,数年不变的校园广播插曲《飞扬的青春》,离校前夕开始流行的校园民谣《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对了,还有周末的下午走廊上同学的呼唤:“够级,一缺五了!”
有的是动作。在图书馆一楼,那时候阅览室还在那里,抄当年的新锐杂志《读书》和李泽厚的三部思想史;在男生宿舍楼里,敲开每一道门,推销新年晚会用的面具;在操场上,每逢校运动会,为舍友唐闻洲和王鹏海两位长胜冠军加油鼓掌;在舞台上,演出话剧《屈原》时,高声朗诵《雷电颂》。呵呵,那段台词真够长的。
这些年,经常会想到一句话,“走得太久,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这是提醒自己回溯本源、本意的意思。如今回头看,我是很幸运的,我的起点在青岛大学,它给了我无尽的滋养,并确定了我出发的方向。
一入校,就注意到学校每天都会响起的校园广播。后来,我成为“青大之声”的一员。说起来,我是高二才开始由家乡话逐步改成说普通话的,能够加入“青大之声”,对我是一个莫大的鼓励。此后我的人生轨迹,就再没有离开“传播”两字。先是加入校学生会担任宣传部长;大三那年,经同学推荐,我到青岛经济广播电台做了一名嘉宾主持,主持中学生节目和音乐节目。那时,我经常早上去大麦岛海边练发声,诸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之类的。
正是这些积累,让我在大四的寒假获得了到济南广播电台实习的机会。实习结束的时候,老台长请我吃火锅,问毕业后愿不愿意来工作。毕业后,我如约成为济南经济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制作人。后来又到山东卫视担任制片人、主持人,并在山东卫视工作期间获评中国广电学会评选的全国“百佳”电视节目主持人。
这些,都是从大学时代那个单薄的声音开始的。
从事新闻工作,对于我是水到渠成。但如何做新闻,在当下的中国其实有着诸多的选择。从业18年后,我的目标是:客观、独立、独到,努力呈现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并寻求超越。而这些思考和选择的本源依然是青大。
记得入学第一周,中文系请到冯光廉教授作报告,讲如何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内容丰富。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冯先生在黑板上写的一个字:“度”。冯先生说,做事情要把握好度。从那时起,结缘冯先生。
中文系是鲁迅研究的重镇,冯光廉老师、刘增人老师在这个领域颇有建树。受他们影响,鲁迅也成为我的个人兴趣所在。大一那年,攒每月26元的饭票,买了《鲁迅全集》。后来用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一本辞典厚薄的鲁迅研究资料选。再后来,读了我国鲁迅研究方向的第一位博士王富仁的博士论文。假期到北京时,我还专程到北师大王老师的住所去拜访。
现在想来,这些读书经历对我潜移默化。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成为我新闻从业生涯的起点。2002年,我和同事破除阻力报道济南市政府干预上市公司济南百货重组的新闻事件,这篇报道后来获得中国电视奖舆论监督类一等奖。再后,我入选由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林毅夫和知名媒体人胡舒立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的《财经》奖学金项目,脱产学习,对新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媒体的角色和定位,一定是独立的审视和前瞻。这一认识成为此后我到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各类突发事件、在阳光卫视带领团队制作时政访谈、在财新传媒制作财经视频时对自己的定位和要求。
回首求学青大的岁月,我相信,对于每一位校友,青大都是青春出发的地方,我们身上有着她深深的烙印。
对于我,更应记住,不要因为走得太久,而忘了自己从哪里出发。
祝福母校。
周勇,1972年出生,青岛大学90级中文系毕业。财经脱口秀《周知》创始人,前财新视频副总编辑,阳光卫视副台长。历任山东卫视新闻部制片人、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出镜记者、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执行总导演。现为青岛大学北京校友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