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5日上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邀请南开大学罗振亚教授在博文楼521会议室作了题为《问题、挑战与一口“井”意识》的学术讲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吕周聚教授主持讲座,我院一年级、二年级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学术讲座开始前,吕周聚教授对罗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其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果:罗振亚,南开大学穆旦诗歌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编委。出版有《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与先锋对话》等著作十余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三百余篇。曾获星星年度诗评家奖、扬子江诗学奖、建安文学奖评论奖、草堂诗评家奖、中国当代诗歌奖批评奖、金青藤国际诗歌奖等多种奖励。
罗振亚教授结合自身经验,主要从“问题”的发现及其坚守、自信力之根与挑战权威和确立一口“井”意识三个方面展开此次讲座。首先,罗振亚教授结合自己在硕士时期的学习经历,谈到学习研究期间如何发现学术问题:大量阅读是基础,然后在诸多学术现象中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敢于坚守自己的思想发现点。罗教授正是通过对朦胧诗与后朦胧诗的比较阅读,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他还举了“从‘意象’到‘事态’:后朦胧诗叙事策略的转移”这一例子,包括朦胧诗意象艺术的终结、后朦胧诗事态艺术的审美特质以及转移的成效与局限,讲述自己的发现。其次,罗振亚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经验,引导大家要有挑战权威的精神和意识。学界先前认为中国“小诗”来源于日本俳句和泰戈尔的《飞鸟集》,罗教授在日本访学期间广泛搜集史料,通过克里希纳·克里巴拉尼的《泰戈尔传》发现“小诗”的本质不是源于两翼,而是一翼,那就是俳句与歌,以此为基础发表重要论文。最后,罗振亚教授教导大家要确立一口“井”意识,并且要深挖一口“井”,以自己多年的新诗研究经验为例给同学们提出建议:专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拥有广播的思想视野、坚实的理论修养和出色的言说能力固然十分重要,而自觉的“阵地”意识更不可少。
在自由互动环节,针对同学们关于诗歌阅读和研究的问题,罗振亚教授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解答。罗振亚教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学术研究方面的建议。最后,吕周聚教授对罗振亚教授的讲座进行点评总结,鼓励同学们带着问题意识进行广泛阅读,找到自己的学术兴趣点并有所创新。
此次学术讲座,罗振亚教授结合自身经历谈了如何做学术研究的问题。既有学术思维的引导,也有方法论的点拨,对我院学生的学术创新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