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王先阳等同学凭借纪录片《守艺人》斩获第十一届山东省青年微电影大赛纪录片一等奖

  • 作者:王先阳 徐得凯 秦文萱 李冉冉
  • 发布时间:2018-10-11
  • 点击量:

2018928日,“光影璀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山东电影回顾盛典在山东省会大剧院举行。来自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王先阳、徐得凯、秦文萱、李冉冉、张雷(贵州师范学院交流生)凭借纪录片《守艺人》斩获第十一届山东省青年微电影大赛纪录片一等奖,在比赛举办的11年里,这也是青岛大学学子首次斩获一等奖。

当谈及作品的创作初衷时,团队的策划兼后期李冉冉说:“我们刚进校的时候,有一位大四的学长李海东拍了一部片子叫《寻匿》,对我们启发很大,所以我们就想拍一个关于底层小人物的纪录片来反映他们的平凡生活会比较真实、鲜活、生动。”主策划秦文萱说:“其实我们这个《守艺人》纪录片,最开始是纪录片拍摄这门课程的一个作业,‘纪录片拍摄’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邱秉常开设的一门课程,我们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又加入一些创意,然后就去参加这个比赛了。最后这个比赛得奖了,我们也是挺意外,但是也很开心。

“传统”和“坚守“是这部作品的两个核心,也是团队成员们最想展现的东西。在初期构思的时候,团队里的成员们实地考察了团岛、李村大集等属于飞速发展的城市中比较边缘的地方,走访过很多生活在这里、坚守着的老手艺人。这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慢慢的就随着时代发展被人们淡忘,而他们手上,也掌握着许多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现状的手艺。王先阳说:“这种老手艺比较有文化底蕴,样样凝聚着我们古代中国人的智慧。这个片子也是个讴歌新时代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和奋斗历程,以小见大地渗透出新时代中国人坚守本心,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和职业精神,这也是我们这个片子内核所在。”

想要在高楼林立的青岛,找到这样一些渐隐在街头市井的老手艺人并不容易。对于这样几个未曾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如何获得这样陌生的资源是一个难题。负责摄像的徐得凯在团队中也负责走访,他介绍道:“我们先是通过走访青岛郊区市区的大街小巷寻找合适的对象,也从网络上报纸上寻找合适人选,最后通过各个地方的访问确定下来能够接受我们拍摄的手艺人。”纪录片中的三位手艺人,一个在李村大集,两个在即墨,都是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与农村,交通成了另外一个难题。“从我们学校到那边先要倒地铁,然后出了地铁倒公交,下公交后就跋山涉水走很长的路,而且当时还在修路,完全是每天都扎根农村,各种灰头土脸。”秦文萱说。

在正式开机拍摄前,尽管5个人已经提前做了充足的准备,规划好路线,买了备用电池,提前与老艺人商量好时间地点,但是整个拍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我们原来在溪镇老城区找到一个做现代皮鞋的手艺人,他当时跟我们约好了在一个周天给他拍摄,而且后来他来到学校也跟我们谈了谈,挺愉快的。但是后来突然又出现问题,说是因为拍摄那天要去出差,结果这个就没有拍成。”李冉冉说,“还有在拍李村磨刀的师傅吕大爷的时候,我们拍了他一天,从早晨六点多开始一直到傍晚,后来大娘不愿意让我们再拍了,猜想可能是因为那天的拍摄耽误了大爷做生意。我们后来跟大娘反复沟通,又去买了一些东西送给他们作为补偿,他才勉强同意,这只是整个过程中的一点小困难。”

徐得凯在谈到后期剪辑时提到,经常要一遍遍的改到深夜,一个细节都没有放过,出现画面与解说词不匹配的情况,还要及时的补拍,重新剪辑这一部分,整个片子剪完后又改了不知道多少遍,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先阳、徐得凯、李冉冉、秦文萱、张雷(贵州师范学院交流生)5位同学的纪录片《守艺人》,在第十一届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中获得了纪录片一等奖,在比赛举办的11年里,这也是青岛大学学子首次斩获一等奖,也是青大新传学子的一次实力的证明。

 

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地址:青岛市宁夏路308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951066   邮箱:qdwcxydzb@126.com

  COPYRIGHT QINGDAO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