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召开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暨课程建设研讨会

  • 作者:杜兴远、范珈硕
  • 发布时间:2021-05-31
  • 点击量:

2021年5月29日上午9点,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召开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暨课程建设研讨会。会议邀请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传播系欧阳霞教授、王天定教授,青岛城市传媒副总经理韩丽楠,青岛日报社时政全媒体中心主任霍峰,腾讯在线视频城市运营团队总监余衍飞等五位专家到场论证。



新闻系主任姜昕对2021版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系统说明,指出该方案是在总结2017版方案实施经验及持续走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基础上,借鉴学习国内外20余家不同层次的优秀新闻院系本科人才培养经验,以《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为指导方案进行修订的。

专家已于会前对方案及课程体系进行了审阅,普遍给予该方案及课程设置高度评价,认为该方案表述相当完备、清晰、充分,对专业特色、指导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认识明确;提出毕业要求全面、切实、合理,符合行业和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课程体系设置“以通识课程强基、以专业课程固本、以技术创新课程融通、以多元拓展课程添翼”,体现出蕴含的明确认识和清晰逻辑,模块设计比例比较合理,实践教学特色鲜明,系列融合传播能力和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具有创新性,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同时,专家也提出很多中肯意见。欧阳霞提出,应鼓励学生采取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二选一的形式,以契合本次培养方案因材施教的主旨,有利于人才培养理念的一以贯之。她还认为,新闻学专业教育在创新的同时应保持学术定力,重视传统专业课程的持续建设。



韩丽楠指出,当前传媒业界对于实践型人才需求巨大,应该着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她建议从本科开始采用学生分组指导老师带队的形式,进行团队项目实践练习,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同沟通能力。

韩丽楠还提出新闻教育应该着重培养“理想力”“感受力”“传播力”三种能力,强化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认知与感受力、审美与沟通表达能力,提议开设新闻美学课程。



王天定提出,新闻教育应始终专注于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我们新闻系的学生要展现出与其他专业不一样的素质,展现出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可通过史论课程与实务课程之间的“拆墙”以体现新闻实践的品格,培养学生时时刻刻保持一种“求证精神”,这才是新闻教育需要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王老师还建议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做到“阅读、实践、外语四年不断线”。



霍峰强调,一定要持续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经典核心能力采写编评的培养,建议在课程中深入研究和赏析经典作品,“来提升孩子们感受好东西的能力”,提高学生创作新闻作品的专业标准。



余衍飞关注到新闻实践中新闻学生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不足的问题,指出,在当前的内容生产生态中,能写时政报道的记者越来越少,学生综合素质与新闻实践需求匹配性不足,需要在新闻教育中持续改进。

最后,与会专家与师生代表就部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研讨。多位专家建议压缩总学分,凝练课程,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提出本科新闻教育中一些门槛不高的技术性课程可要求学生在项目制实践教学中自主学习。

此次论证会是新闻系举办的第三次正式论证会,前两次论证会分别在师生代表和用人单位及毕业生代表中进行。兰州大学樊亚平教授等多位专家也对方案进行了函评论证指导。




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地址:青岛市宁夏路308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951066   邮箱:qdwcxydzb@126.com

  COPYRIGHT QINGDAO UNIVERSITY